疯涨的阿胶价格造成新“圈地运动”?
年底中医滋补品市场迎来消费最高峰,滋补阿胶价格连连上涨
在加工前,驴皮会打开进行检验,既保证材料的真实性也寻找潜在的问题
双十二打折的气息还未散去,阿胶涨价的消息已在四处弥漫。“就在元旦前,涨幅估计30%到40%,一斤装纯阿胶块会接近5000元。”与几年前的猪不一样,现在在风口上飞奔的,是一头驴。
这是中国非处方药市场中的霸主,数据显示,在2015年的零售药店销售额排名中,阿胶以65.82亿元稳占第一。
不论从体量上还是价格上,阿胶从未像今天一样,成为如此普遍又显贵的概念。
一边是日渐增多的阿胶以及孕驴血、驴奶等制品的市场需求,一边是日渐减少的毛驴数量。根据中国信息产业网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4年,阿胶类产品市场规模增长了将近4倍,但毛驴的存栏量却下降了百万头。
驴养得越来越少,宰驴的速度却停不下来。
15年间,国内驴皮价格上涨了近100倍。毫无疑问,这是毛驴养殖户的黄金时代。但对于整个驴皮市场而言,是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坏的时代,还未为可知。
疯涨的阿胶价格
双十二刚过,不少商家仍然在打折促销中。然而走进药店,店员却会向顾客推销:买点阿胶吧,再过一段时间阿胶又要涨价了。
12月13日,北京青年报记者来到济南市解放路上的一家阿胶专营店。店员告诉北青报记者,涨价就在元旦前夕,涨幅要高达30%到40%,3700多元的一斤装纯阿胶块,涨价后逼近5000元。
这不是阿胶价格第一次如此飞涨,在过去的10年中,阿胶就涨价了16次。店员告诉北青报记者,每年6月和元旦前后,是最有涨价可能的时机。
原料驴皮的短缺,是促使阿胶涨价的根本原因。根据国家畜牧统计年鉴显示,毛驴存栏量已由上世纪90年代的1100万头下滑到500多万头,并且还在以每年超过3%的速度下降。
驴皮不够,杂皮来凑。近年来,食药监屡屡查获阿胶里含有牛皮源成分,这在阿胶行业里成了公开的秘密。不少小作坊以牛皮替代驴皮生产,有的甚至用马皮来替代驴皮,俗称“杂皮胶”。驴皮与马皮的功效却完全相反。根据《本草纲目》记载,驴皮具有补血的功效,而马皮则有下血的功效。“人家孕妇吃阿胶是为了补血,你让人家吃了马皮,这不是害人吗!”在济南开养驴场的徐志奎说。
不仅仅是驴皮供不应求,满大街的驴肉制品也时有掺假。研究“驴帮菜”的郑重给北青报记者算了一笔账,如今,一斤生驴肉的价格已经攀升到了35块,“一个驴肉火烧,假如要加二两肉,再加个饼,加上人工成本,怎么都得十来块。”郑重说,“低于这个价的,不少都是死猪肉。”
朋友不信,专门跑来找他吃“真驴肉”,吃完感慨:“原来真驴肉这样儿,以前吃的都是假的。”
每年需400万张驴皮
为了避免掺假,正规厂家在收购驴皮的时候,都要求带头带尾。
驴皮剥下来之后,要先用盐腌起来,防止腐败,然后晾个四五天,才会交给驴皮贩子。每到冬天,驴皮商人李跃(化名)就到了最忙的时候,山东河北两地跑。尽管皮子越来越难收,但努努力,一年还是能收个上万张。华北农村,是他收购的大本营。
徐志奎也一边养驴一边收购驴皮,今年大约能收购一万来张,但这个数目对于庞大的阿胶生产需求来讲,仍然微不足道。东阿阿胶集团活驴掌控部的副部长康锋华告诉北青报记者,每年,仅东阿阿胶一家,至少需要上百万张驴皮。
“这个数目,从来就没有达到过。”东阿阿胶蒙东辽西天龙牧业总经理张向阳告诉北青报记者。早在2000年,东阿阿胶就意识到,虽然当时原料保证无虞,但毛驴数量的下降迟早会影响到生产,并早早布局,在全国建立起了20个毛驴药材养殖基地。但如今,自养、国内收购驴皮加上海外收购驴皮,仍不能保证原料充足。“我们做药企的,只有两个生死关键,不能做假、不能断原料。”
今年年初,新华网曾在报道中指出:山东阿胶行业协会根据100多家阿胶生产企业的年生产量报表推算,阿胶年总产量至少在5000吨以上。而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场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按中国市场阿胶销售量估算,需要驴皮400万张左右,而国内供应总量不足180万张。
中国在“满世界找驴”
一位东阿阿胶的员工告诉北青报记者,之前,全公司最难见的就是驴皮收购部门的员工,因为他们需要全国各地跑。虽然驴皮非时令产品,一年四季均有供应,但随着驴子出栏量的逐年下降,收购的困难也在增加。以前跑一个点就能收购够的皮量,后来需要跑好几个收购点才能完成。“跑的地点多了,自然战线拉长,花费的时间就多。”康锋华说。
一般来讲,毛驴一般在一岁到一岁半左右出栏,但短缺的现状,已经让商家们无暇苛求毛驴的年龄。“只要能保证是真驴皮,就挺好了。”徐志奎说。
为了保证供应,他们将原料采购的目标瞄向海外。去年,东阿阿胶的总裁秦玉峰在接受采访时称,东阿阿胶的驴皮原料进口比例已增至20%。
大量的海外收购驴皮,也让不少外国人难以理解,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中国在“满世界找驴”?中国网友则自嘲:“都是因为火烧啊”。据观察者网报道,今年,尼日尔销售给中国的毛驴数量一度激增,今年未到年底,毛驴出售量已高达8万头。而西非另一个国家布基纳法索原有140万头毛驴,6个月内就有45000头被屠宰。
并不是所有的商家都具有进口驴皮的资格,根据规定,生皮不允许用包裹直接邮寄到国内。目前,我国只允许生皮加工企业进口生皮,且每年均有配额限制,因为进口驴皮的手续很难办,能直接开辟海外货源渠道的商家并不多。“大部分所谓的进口驴皮,都是通过走私的途径。”徐志奎说。
北青报记者根据百度贴吧“驴皮吧”随意拨通了几家驴皮清关的外贸公司的电话,联系人均称可以办理清关手续,一趟下来从20来天到两个月不等,但当北青报记者询问具体办理情况时,联系人则称为“商业机密”,含糊不清。
毛驴都去哪儿了
驴皮的供不应求,伴随着活驴价格的节节攀升,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这对于养驴的农户来讲,是个难得的好消息。
家在河北邢台农村的李家荣(化名),养了三十多年驴,终于迎来了翻身的时候。
“以前一直养,效益不高,到了90年代就不养了。”李家荣说。
曾经,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养驴大省,常见载人驼物的毛驴,甚至直到十多年前,还有人骑毛驴出行,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汽车越来越多,曾经干活与交通的主力毛驴,越来越没有用武之地。
与用途越来越少相对的,则是饲料的消耗与驴肉驴皮价格的低廉。90年代起,李家荣也慢慢地放弃了养驴的营生,这一放就是十几年。
“那会儿,驴肉七八块钱一斤,人们对阿胶的需求量也不大,养驴子经济效益太差了。”徐志奎说。毛驴的数量以一种可见的速度下降,就如同无数历史上因生产力进步而退出舞台的物种一样。等到人们发现存栏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的时候,毛驴的数量已经下降了一半有余。
伴随着毛驴产业的萎缩,高校研究人才也出现了断层。张向阳告诉北青报记者,2006年第一届中国驴业高峰论坛开幕时,他们曾想邀请几位专家来讲课,一打听,大部分农业高校已经没有马学专业了。好容易请来三位马学方面的专家,当时,一位在研究养兔子,一位在研究牛的繁殖。
徐志奎是及早发现这个商机的人之一。2008年,徐志奎决定投资500万在这个当时并不看好的行业里。当时,一张驴皮才不到200块。
第一年,他养了500头驴,没等出栏就死了七八十头。
“死了的就死了,活下来的驴子,才让我赔大了。”徐志奎说。由于没有生产经验,养了一段时间,驴子反而瘦了。他猛加饲料,将驴子养得胖了一大圈,然后牵着驴子满中国推销。到了屠宰场,人家挑肥拣瘦:你这驴太胖了,油多,不出肉。前两年一年就赔掉几十万。
他时常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2010年之后,逐渐迎来转机。2011年的时候,他还出口毛驴到韩国,因为当时出口比在国内卖价格高。但到了2012年,他就不出口了,毛驴价格连续上涨,还供不应求。2015年,驴皮是50多元钱一斤,到今年已经涨到了70多。一张大一点的驴皮,能卖到3000块。据统计,15年间,国内驴皮价格上涨了近100倍。
驴养得越来越少,宰驴的速度却停不下来。徐志奎告诉北青报记者,虽然现在养驴之风又兴起了,但是毛驴的繁殖力并不强盛,三年生两胎,每胎一个,要养一年多才能出栏,“但对阿胶的需求增加差很远。”徐志奎说。“就算是现在开始大家都养毛驴,可能也得再过两三年,驴皮紧张的局面才能得到缓解。”
新“圈地运动”开始
徐志奎抓住这个商机,扩大了自己的养殖规模。2014年,他甚至在去迪拜度假的时候也不忘考察当地的驴种。然而令他失望的是,当地的毛驴都皮薄骨架小,没法跟本地驴相比。他干脆跟山东、内蒙古和河北的养殖户进行合作,包圆了他们的驴苗和出栏收购。到了今年,存栏量大约有一万头。“就我所知的个人养殖中,应该还没有超过我的。”他说。
阿胶企业也意识到了存栏的重要性,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养殖基地。据了解,目前,东阿阿胶发展规模化养殖场230家,存栏10万头;福牌阿胶将投资7亿元,在呼伦贝尔、呼和浩特、赤峰等城市建设10个毛驴养殖基地;同仁堂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将要建立自己的毛驴养殖基地。在今年的驴业高峰论坛上,参会的研究人员已经有100多人。
“只有毛驴存栏量上升了,才能有阿胶生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秦玉峰在去年的采访中说。作为两会代表,他还在山东两会召开期间,专门提出了扩大养殖的议案。
然而对于散落在农村的个体养殖户来讲,想要依靠“风口上的驴”来致富,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民上了楼,让更多的毛驴失去了生活的场地。从济南开往郊区的驴场途中,徐志奎给北青报记者指点,路边一个村子本来有四五头驴,因为农民都上了楼,没法饲养,只好全部卖给了他。
随着毛驴的价格上涨,想养驴的农户越来越多,但大多是小打小闹,难以成气候。
“在自家院子养没问题,想再扩大养殖规模就不行了,办不下来证件。”李家荣告诉北青报记者,就算不占用基本农田,想要自己搞点养殖也不是容易事。隔壁村一家农户,自己垫了一个池子养鸭子,但还是被村委会填平了。他本来早与女儿分了家,但现在又住在了同一屋檐下,腾出一个院子用来做养驴的场所。
“就是想要政策支持。”李家荣告诉北青报记者。这一次,他一共挑了22头驴,掏出身上所有的卡,才凑够这笔钱。
“一头净利润也就一两千,养驴的周转周期太长了。”徐志奎说。
但李家荣不这么想,村子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养驴,就好像这将是一座未掘的宝藏。
责任编辑:黄爽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nyhhshys@163.com。凡是原创投稿一经采用,除在南阳健康网发布外,同时同步到今日头条,腾讯网、新浪网、网易网、搜狐网、东方头条、趣头条、凤凰网及公众微信“南阳卫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