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一个支架有多重
让每一位贫困者病有所医,是一个国家必须守住的底线。在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中,应努力让生命的尊严不被大病压垮
最近,北京某医生讲述了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一位血管病患者躺在手术台上,术前被告知大约需要放置4个支架。手术中,医生发现病情比预估的复杂,决定再加一个支架。听到医生的讨论,处于局麻状态的病人突然说:“大夫,求求您别放了,我只有4个支架的钱。”医生一惊,没想到患者在默默数着支架。于是,他安慰患者说:“不必担心费用,另外一个支架的钱由我们垫付,啥时有钱啥时还。”
一个支架,成为压垮一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类似的故事,在医院里并不罕见。很多贫困患者为了治病,四处举债,节衣缩食。在发达国家,医生看病只需考虑如何让患者受益,不必考虑经济因素。而在中国,医生除了看病,还要看人。遇到贫困患者,既要考虑治疗效果,还要考虑患者经济承受能力。这样的现实,常常令医生感到纠结和无奈。
救助贫困患者,仅靠医生的力量是有限的。建立一个合理的大病保障制度,才是解决因病致贫问题的治本之策。我国虽然已经实现基本医保全覆盖,但医疗保障水平总体偏低,城乡居民看病自付比例较高。尤其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大病患者,发生灾难性医疗支出的风险更大。目前,我国全面推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在基本医保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委托商业公司运作,对大病患者予以二次报销。尽管如此,仍有不少贫困患者无力承担高额的医药费。
医疗支出是刚性支出,具有无限趋高性。随着人均GDP的增加,人均医疗费用不仅绝对数量会增加,而且占GDP的比重也会增加,这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普遍现象。美国卫生经济学奠基人阿罗指出,医疗服务的特殊性源于其普遍存在的不确定性。一方面,疾病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一旦生病并采取治疗,效果也存在不确定性。医疗服务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医疗保障制度的复杂性。任何一个国家的医疗保障水平,必须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医疗保障水平应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能超越国情国力。既要把“蛋糕”做大,更要把“蛋糕”切好。如果“蛋糕”做不大,分“蛋糕”没有余地;如果“蛋糕”分得不公平,再大的“蛋糕”也不够用。尤其是在大病保障制度设计上,政府应承担“兜底”责任,最大限度减少居民的灾难性医疗支出。
眼下,随着我国医疗费用持续增长,医保基金的压力日益加大。主要问题是支出结构不合理,过度医疗等现象导致严重的浪费,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财富,直接影响了大病保障水平。我国医保支付主要采取按项目付费,客观上刺激了医疗服务供给方“制造需求”,即尽量多提供“有利可图”的项目,少提供“无利可图”的项目。因此,只有加快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变“浪费型医疗”为“节约型医疗”,大病保障才能更有底气。在此基础上,还应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国家精准医疗扶贫专项基金,让公立医院成为精确救助和“靶向治疗”的主战场,为贫困大病患者雪中送炭,更好地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医疗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面镜子,而大病保障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让每一位贫困者病有所医,是一个国家必须守住的底线。在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中,应努力让生命的尊严不被大病压垮。
责任编辑:刘东丽
上一篇:人民日报:罕见病药吃不上也吃不起
下一篇:北京:黑救护车抢活打伤同行被诉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nyhhshys@163.com。凡是原创投稿一经采用,除在南阳健康网发布外,同时同步到今日头条,腾讯网、新浪网、网易网、搜狐网、东方头条、趣头条、凤凰网及公众微信“南阳卫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