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价 调查报告
核心提示
一边是看病贵、看病难问题难以缓解,一边是织就全球最大医疗保障网;一边是“以药养医”痼疾多年未除,一边是国家频出招下狠力调低药价。2017年,作为“三医联动”的重要一环,医药改革开始在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的各环节发力。
深水区的医药改革,表现在药,根源在医,啃下这块“硬骨头”非一日之功。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大力推动医疗联合体建设,坚持“全链条”发力,既去药价“虚火”,也强调医药改革“强筋健骨”。告别“以药补医”,让患者花更少的钱,享受更好的健康,这是中国医药改革的“诗和远方”。
取消药品加成,破“以药补医”迈出关键步
“以药补医”现象,是中国既有医药体制的一大痼疾,也是公立医院改革着力破解的难题。
4月8日零时起,以取消药品加成为标志,北京市3600家医疗机构同步启动改革。公立医院以药品进价销售给患者,多项医疗服务价格体现“技有所得”……“医药分开”在这个春天,开始推进。
“这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贺胜这样形容取消药品加成的意义。他表示,在中国医改大版图中,全部取消“以药补医”,涉及深刻的利益调整,事关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是深化医改的重中之重。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新一轮医改以来,我国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公立医院的药占比由2009年的46%下降到2016年的40%。
专家表示,不要小看这6%的变化,背后恰恰反映了中国医药改革的艰难性与复杂性。随着健康中国提升为国家战略,中国医药改革让世界看到“啃下硬骨头”的希望和出路。
严控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药品购销“两票制”力争2018年全面推开;对部分专利药品、独家生产药品由国家开展价格谈判,首批3个药品降价50%以上……一系列重大政策与举措,让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健康红利”。今年全面取消药品加成,预计将为群众节省药品费用600亿至700亿元。
根据《“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收入的损失将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大政府投入等补偿。
《2015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医疗总费用中,门诊药费占48.3%,住院药费占36.9%,而英美等发达国家药费仅占10%左右,这表明,未来我国药价降“虚高”还有较大空间。
“可不用”的辅助药,竟成采购排名佼佼者?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份某省中标药采购金额排名清单,某些“可不用”的辅助药却成了采购排名的“佼佼者”。
这份清单所列药品标明了药品通用名、生产厂家、规格、供应价、可负担性等内容,从表中披露的一些数据,显示出辅助药、营养药在采购中的“非正常现象”:价格高的辅助性药品冲进药品采购排名前列,而非患者急需且价格合理的药品。
“一些辅助用药的可负担性‘差’,但采购排名却又如此靠前,不能不说是招投标的怪象。有的药‘作用小’,但‘用量惊人’,其中也暴露出处方的不合理性。”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傅鸿鹏说。
记者采访发现,别看营养药、辅助药不起眼儿,但在一些医生的处方中却唱起“主角”。“难怪一些患者总喊‘用不起’,辅助药的‘药物滥用’之风也该刹一刹!”中国医药企业协会副会长牛正乾表示。
控制辅助性药品的使用,近年来已被列为医改的工作重点之一。
廉价药去哪儿了? 难以承受的短缺之痛!
3块钱一盒的牛黄解毒丸、1块钱一盒的红霉素软膏、2块钱100片的复方新诺明……曾一度为老百姓熟知的多种廉价药身影如今愈加难寻。“救命药”去哪儿了?短缺药又“荒”在哪儿?如何破解药品短缺困境?
世界卫生组织在1977年提出,各国要提供廉价药,满足基本医疗需求。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廉价“救命药”的共同点,就是安全、必需、有效,价格不高、临床用量少、企业生产厂家少。但是少了它,患者不是找不到替代药物,就是替代药价格奇高。
低价救命药缘何会出现“有需求、无供给”的怪象?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牛正乾指出,药品是特殊商品,对病人属于“刚需”。完全靠市场,药品生产成本上涨,利润空间下降,药企不愿意生产,医生不愿意开方子,价格低、用量小的药品就容易短缺。
“我国是原料药的生产和出口大国,总体上看,原料药工业属于精细化工,生产工序多、投入大、高耗能。”专家表示,原料药分为发酵型和合成型两类。发酵型的上游为粮食,合成型的上游是原油,这些上游材料价格的波动都会影响到药品的生产。
原料药到底有多重要?药品价格相关监管机构负责人曾表示,我国上千种原料药中,有50种原料药只有一家企业取得审批可生产,一家原料药甚至要供应上百家制剂生产企业,市场依赖度可见一斑。
“一些地方招标一味追求低价格,这也无形中加速了廉价药的消失。”重庆天圣制药集团董事长刘群表示,“在利润过低的情况下,厂商干脆停产,或者换新包装再涨价。”
按照现行政策,基本药物实行省级集中采购,并实行零加成。“不少企业为打开销路会以廉价药作为‘敲门砖’挤入采购目录。”中国医学科学院专家孙建方说,招标几年一次,药品一旦以低价招标并定价进入医保支付体系,即使成本上涨也无法根据市场情况改变价格。
人命关天,十万火急。对临床必需、用量小且易短缺的药品,必须走出“救火式”的治理模式。
近期,食药监总局围绕能力性和结构性短缺,采取措施鼓励这类产品注册、申报,同时对这类短缺药加快审评。
解决药品短缺问题,既要快速应对燃眉之急,更应着力建立长效机制。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我国将建立完善短缺药品信息采集、报送、分析、会商制度,统筹采取定点生产、药品储备、应急生产、协商调剂等措施确保药品市场供应。
花少的钱用好的药——救命药短缺的问题也并非我国独有。看来,发挥好政府的“有形之手”,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调节市场失灵的难题,保证短缺药的合理供应,才能为患者们更好地“托底”。
责任编辑:黄爽
下一篇:走进洛阳美丽妈妈产后恢复中心 专业贴心服务 让健康美丽常驻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nyhhshys@163.com。凡是原创投稿一经采用,除在南阳健康网发布外,同时同步到今日头条,腾讯网、新浪网、网易网、搜狐网、东方头条、趣头条、凤凰网及公众微信“南阳卫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