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终点—杨家医院
20间房屋、近50位尘肺病人、数十位医护人员,一家隐秘于村庄的医院,建筑都是上世纪的风格,由于经费有限、病员骤减,这家坐落于金华市武义县的杨家医院,如今成为近50位尘肺病患者的生活起居之处。除了病痛,在人生的倒计时里,杨家医院成了他们生命的终点。
据悉,如今的杨家医院里仍住着近50位尘肺病患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大都在当地的一家名为东风莹石的工厂工作,工种基本都以打风钻为主。记者采访的数位患者,都不约而同地表示自己在工厂上了几年班,那时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防御措施也不到位,故而短短几年的风钻生涯,断送了他们本健康的身体,发病后他们开始在杨家医院看病。
杨家医院四周高高的围墙看上去也是上个世纪的建筑物,尘肺病老人们集中住在病区的两幢楼中,这几幢住着病人的大楼分为上下两层,病房前面晒着的衣物、摆放的藤椅,让其看上去更像是个养老院。
没有穿梭于病房间的医护人员,也无前来看病的其他患者,数十位患有尘肺病的老人在门前搭了个简易的台子,凑齐一桌便可打发一上午的时间。病区1楼前的石桌石椅上还晒着笋干,旁边的菜地也种有平日患者和家属食用的蔬菜,这个似乎被隔离的空间里,曾经送走过很多尘肺病患者,如今仅剩的40多位患者也大都走到了人生终点前。
每间病房都放置着三个床位,如今几乎每个患者都是一人一屋,因为他们的病友已经因病离世。每个屋子都放有1米多高的氧气罐,这是患者们呼吸困难时的救命稻草。
医院院长傅江华告诉记者,患者现在把他们看成了唯一的依靠,“你说这个工作没意义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以前都是这个企业(东风莹石)的。”傅院长表示,有的患者直接在医院终老,有的则会在病情恶化时回到家中等待生命的终结。
朱秀英今年82岁,丈夫田方今年89岁,是杨家医院年龄最大的患者之一,两位老人如今居住在病房里,屋子外面摆放着两张藤椅一张桌子,门前的水池便是大家平日用水的地方。从晾晒的拖把、晒有衣物的竹竿都可看出,朱秀英已然把这个病房看成了和老伴的家。
记者在中午时分见到了患者施三儿,作为整个杨家医院住院时间最长的患者,2016年他因病住院了一个多月。
如今,他也同妻子挤在狭窄的病房中,“我长住在医院23年了,我们家里什么都丢了,什么事都不做了。”对于生活现状,施三儿和妻子都向记者表示,因为看病住院,他们放弃了家里的一切,现在只能生活在医院里。
据悉,施三儿1958年开始在东风莹石厂工作,“当时22岁,打洞打了3年多,之后没干了。”虽然打洞的时间只有3年,但他在1970年时开始发病,之后气管炎、肺结核等并发症接踵而来,“我最严重的时候就是咳血,后面住在医院后看好了。”施三儿表示,他30多岁之后就感觉到呼吸不顺畅也干不了活。
傅院长表示,由于病人逐年减少,如今医院有三四十位患者还能维持经营,但等到只剩下二十几个患者时,医院经营不下去,又该如何解决这些病人的去处?
责任编辑:黄爽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nyhhshys@163.com。凡是原创投稿一经采用,除在南阳健康网发布外,同时同步到今日头条,腾讯网、新浪网、网易网、搜狐网、东方头条、趣头条、凤凰网及公众微信“南阳卫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