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就信息化质控与智慧医院建设工作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司长宋树立: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到天坛医院新址参加这场发布会。因为今天有很多可以调研参观的地方,为了给大家留出比较充裕的参观调研时间,我们把时间提前了半个小时召开。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们今年的新闻发布会也将聚焦“壮丽70年 阔步新时代”,作为一条主线向大家来介绍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带给群众的健康获得感。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大数据、云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为卫生健康事业新的发展、创新性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我们的医疗机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探索推进电子化、信息化的工作流程,新的技术发展为医院信息化智库和智慧医院建设提供了条件,也促进了这方面的快速发展。我们今天就利用这场发布会的机会和大家介绍一下有关的情况,来介绍一下由于这方面的迅速发展,为群众如何提供更精准、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天坛医院是这方面一家有代表性的医院,今天我们就把发布会搬到了天坛医院的现场。我们先听一听嘉宾的介绍,然后再进行现场的调研,让大家有更深切的感受。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今天发布会的嘉宾,他们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北京天坛医院常务副院长王拥军,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周建新。我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宋树立。
下面先请焦局长向大家介绍一下全国医疗机构信息化质控和智慧医院建设的总体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信息化质控和智慧医院建设”,我想借此机会代表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向长期关心、支持医政医管工作的新闻界朋友们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介绍一下相关工作情况。
科技改变生活,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卫生健康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近年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医疗相融合,医院信息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国家卫生健康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互联网+”的重要决策部署,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以电子病历为核心推动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全面评估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指导医疗机构科学、合理、有序的发展电子病历系统。统一病案首页的书写规范、疾病分类编码、手术操作编码、医学名词术语,编译并印发了《国际疾病分类与代码系统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中文版》,努力实现临床数据规范化管理的“四统一”。二是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实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过程当中的“难点”、“堵点”问题。推动互联网诊疗服务、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服务、“互联网+药学服务”、“互联网+护理服务”健康快速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强智慧医院建设,出台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推动医院运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提升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四是应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医疗管理。我委建设了全国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注册系统、医院质量监测系统(HQMS)、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平台等等,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了医疗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通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流程更便捷。医疗机构特别是三级医院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患者提供预约诊疗、候诊提醒、院内导航、检查检验结果查询、划价缴费、健康教育等服务,努力做到了“四个减少”:患者往返医院次数减少,在医院内的重复排队减少,门诊全程候诊时间减少,平均住院日减少。二是服务更高效。医疗机构通过应用移动医疗APP,让“指尖上的医疗服务”变成现实。医务人员使用移动查房、移动医嘱、移动护理设备和智能化、动态无线监控设备,减少了医疗服务的空间限制。在诊疗过程中使用语音输入病历、综合预警提醒、智能化诊疗决策支持,极大提升了服务效率。三是管理更精细。目前,很多医院通过建立综合运营管理系统、医疗废弃物管理系统、智能被服管理系统、智能设备监控系统、智能能源管控系统等,实现了工作流程的闭环管理,相当于配备“智慧管家”,提高了医院管理的科学水平。
总体而言,我国医疗服务发展正处在从“信息化”向“智慧化”过渡的关键阶段,为提升医疗质量和效率,优化区域间医疗资源配置,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下一步,我委将继续推动卫生健康领域信息化发展,加强相关政策研究,挖掘、宣传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在建国70周年之际,努力将信息化和智慧医院建设打造成为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以上是简要通报,谢谢大家。
宋树立:
谢谢焦局长。下面请王拥军副院长介绍国家神经系统疾病质控中心信息化质控工作开展的情况。
北京天坛医院常务副院长王拥军: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到天坛医院新址,这里同时也是国家神经系统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办公区,一会儿我们去5楼感受一下国家神经系统质控中心数据平台的魅力。这个平台涉及的内容比较专业,也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和了解一些详情况,下面我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下这个平台。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建这么大的一个数据展示的平台?
按照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卫生与计划生育统计年鉴》,在中国的综合医院中神经系统疾病出院患者已经接近11%。按照国家死因调查,脑血管病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死因的疾病,脑肿瘤也成为中国癌症的第八位疾病。所以神经系统疾病的特点是疾病负担重、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等特点,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近年来,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医疗模式从以往神经内、外科分别提供医疗服务的“单向模式”,向“以患者和疾病为中心”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转变,涉及到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介入、神经重症、影像、康复等等多个学科。一方面,神经系统疾病高发,迫切需要掌握发病的趋势、规律,通过对这些趋势规律的分析,对神经系统医疗服务进行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我国幅员辽阔,医疗机构众多,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医院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面可能存在巨大差异,需要了解各个医疗机构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情况,并建立标准的治疗规范和统一的治疗指导。在这样的背景下,2018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委托在天坛医院的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开始建立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信息平台。
第二个问题:这个平台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是干什么的?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信息平台数据主要包括的数据来自于两类,一类是来自于医疗机构的行政数据库,就是医政医管局所建立的医疗质量监测系统,我们简称HQMS。另外一部分数据是病种的监测数据。利用这两个数据,HQMS主要是来自于全国三甲医院的病案首页,这样可以实时了解这些医院神经系统疾病平时的医疗质量,平均住院率,在院病死率等结局、转归指标,也可以通过这些纵向指标了解这些变化的规律和趋势。比如我们国家现在脑出血病人在院病死率呈逐年下降。病种的数据主要是包括对神经系统医疗过程指标,目前是来自于全国2000多家医院的病种上报数据。这两组数据是通过我们国家质控中心一个非常庞大的超级计算系统,利用这个超算中心进行大数据分析,分析之后开始对我们国家的整个神经系统医疗质量控制提供一些指导和参考。同时这个平台还有远程的指导功能,我们国家质控中心跟31个省的省级质控中心通过远程可以进行远程交流、远程会议、远程指导、远程培训、远程教育。同时,各省各家医院也通过横向与其他医院、医疗机构进行比较,了解自己在服务水平与国内其他医院存在的距离,它的问题和短板。
第三个问题:这个平台在建立之后到底是做了哪些工作?
目前国家神经系统疾病质控中心已经建立了包括31个质控中心的全国质控网络,目前进入质控的监测医院是2774家,这是我们目前采集医疗数据的主要医院,形成不同层级质控工作的体系。通过信息平台,增加了各级质控部门的理解和利用数据的能力,促进了本领域医疗质量监测评价反馈预警和持续改进的能力。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梳理和分析,也就是我们大家说的大数据技术,指导拟定国家神经系统疾病质量控制指标、标准和质量管理要求,并且根据这个信息系统已经制定和出台了多个病种的质控和诊疗规范,同时为国家卫生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数据和大数据的支撑。
这是我想给大家介绍的这个平台的基本情况,也欢迎大家一会儿到五楼现场指导,谢谢大家。
宋树立:
谢谢王院长,下面请周建新副院长介绍一下天坛医院智慧医院建设等有关情况。
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周建新:
谢谢各位记者,按照发布会的安排,由我来向大家介绍北京天坛医院在“智慧医院”建设方面进行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北京天坛医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第一所整体搬迁的大型综合型三甲医院。医院的整体搬迁是北京市委市政府落实非首都功能疏解、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合理布局的重大民生工程。新天坛建设成什么样子,能为患者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凝结着从政府到普通患者的关心、关切和期望。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北京市委市政府、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和北京市医管局等部门的指导下,天坛医院确定了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以患者为中心,建设一家智慧医院的理念和方向。
在天坛医院科研楼的二层有一个峰值运算速度达到每秒375万亿次浮点运算的超算中心,医院搭建了基于云技术的数据分析平台、医联体信息平台。利用覆盖全院的无线网络,我们也把物联网技术与医疗流程紧密结合,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随时扩展。医院服务器采用存储虚拟化技术,确保信息的安全和稳定。这些都是“智慧医院”的基础。
对于患者来说,从走进天坛医院的大门,遇见的就是各种“黑科技”。比如我们的门诊全流程自助服务,从购买病例本到挂号、取号,再到就诊、检查、打印报告,再到取药、打印发票,患者全程只需要在各种机具上扫码,系统就会自动为患者预约时间,只需到这个时间到相应的地点等机器叫号就可以了,基本上告别了过去长时间排队的的情况。再比如患者只需要手机“摇一摇”,覆盖全院的智能导航系统就能够自动规划出合适的路线,精确度以米来计算。当然为了照顾各种使用电子设备不太熟悉的老年人,我们在医院的自助服务区、门诊大厅安排了大量的志愿者,同时也为患者提供人工服务。
在我们的病房里,每个患者床头都有一个pad,这套智慧病房床旁交互系统不但能为住院患者提供数字电视等娱乐功能,患者还可以实时查询本人的病历、预约检查、营养膳食订餐等等。应用物联网技术也能够实现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实时监测,患者的医嘱、输液的进展、服药提醒等信息实时显示在护士站的大屏上,家属和患者不用再时不时抬头盯着输液器看输没输完。患者一旦离开床的时间过长,护士站也会马上报警,防止出现摔倒、晕倒等事故。
应用这些“黑科技”,我们还实现了诸如婴儿防盗、医疗质量控制、防范打击“号贩子”等很多功能。同时我们还探索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应用于医疗实践。例如全球首款神经影像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产品BioMind,可以在3-5秒内自动书写出结构化的诊断报告;还有血管内介入手术机器人、骨骼穿戴机器人以及医用AI机器人等“在路上”,很快就可以研发和转化。
在医院的精细化运营管理方面,天坛医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我们把楼宇自控、安防、消防、建筑运行、医疗运行等信息集成到智能平台,实现系统间统筹联动。在后勤管理方面,我们的电梯运行、照明、灌溉等系统也全部通过物联网技术整合到了一起,实现智能化的高效管理、安全服务。天坛医院的智能还体现在信息化系统对医院运营的综合测算和分析,为医院运营提供决策参考服务。
目前北京天坛医院整体搬迁已经将近半年,医院运行平稳顺畅,智慧系统在患者服务、医院运行等方面均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初步实现了我们建设智慧医院的初衷,为患者提供了更为便捷、优质的服务。
以上是我介绍的情况。谢谢大家。
宋树立:
谢谢刚才三位嘉宾的介绍。下面是与媒体互动时间,欢迎大家提问。请大家举手示意,通报一下你所代表的媒体。
凤凰卫视记者:
我想请问,智慧医院在2019年、在全国有哪些工作重点?
焦雅辉:
谢谢你的提问。“智慧医院”这个概念在全球提出来大概只有10年左右的时间,这个概念提出以来,全球从各个医院都进行了不同探索,把互联网技术、智能技术,包括现在人工智能的一些技术都用在医疗服务的各个领域。我们国家在这个方面进行的探索跟全球基本上是同步的。
我们今年的一个重点,最近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一个文件,也有一些媒体陆续的在报道,我们印发了关于医院智慧服务分级的评估标准。今年的重点首先是明确什么是智慧医院,智慧医院的定义和内涵。这十年来大家在探索过程中,各自的侧重点和方向不一样。所以首先大家要统一认识,到底什么叫智慧医院,是不是只有用了这些可穿戴的设备就是智慧医院了,用了互联网技术、开展了互联网医院、互联网诊疗就是智慧医院了,我们把范围先给圈定一下。我们现在圈定的智慧医院的范围主要包括三大领域:
第一个领域,面向医务人员的“智慧医疗”。也就是我刚才在前面介绍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化的建设,这项工作我们是在2010年开始就已经在全国开始推进,国际上通行的一个做法也是以电子病历为核心进行一个分级,通过这种分级来引导,仅仅是一个计算机录入病历还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子病历,另外医生录入的电子病历和影像、检验等其他的系统有没有互联互通。所以概括起来叫智慧医疗,给医务人员来用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建设。
第二个领域,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这项工作,尤其是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以来,在医院里面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现在到很多医院,包括刚才拥军院长、建新院长也提到,我们进到医院的大门里面来,很多的一体机、自助机,包括现在用的手机的结算,预约挂号、预约诊疗、信息的提醒,包括衍生出来的一些服务,比如停车信息的推送、提示,这些是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让患者感受更加方便和快捷。
第三个领域,面向医院管理的“智慧管理”。最早医院管理的系统就是HIS系统,现在面向医院管理的系统也很多,有财务的、结算的,还有物资管理的,比如医院里面大量的药品、耗材、检验试剂的管理,还有产生的医疗废物,以及医院里面患者穿的衣服、医务人员穿的白大衣,还有患者用的被子、枕头、枕套、床单,这些物资的管理,包括医院后勤的水电气。医院精细化管理很重要的一条是精细化的成本核算,用于这些医院内部后勤的管理,每一个医院用他的手机,在他办公室的电脑就可以看到全院整个运转的效果,包括OA的办公系统。这一大领域就是用于医院的精细化的信息化管理。
我们给各位记者提供的一个材料,后面有一张图,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的图,这个图示非常清晰,一目了然,理解智慧医院的内涵。
另外,我们今年要做的一件事情,对医院智慧服务要进行分级管理。这个分级管理,电子病历我们现在是0-8级,智慧服务是0-5级,通过分级管理是要发挥它的指挥棒和引导的作用。我们知道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高投入的领域,设计理念不一样,投入产出比是有着巨大差异的。所以分级管理要发挥它的指挥棒的作用,让医院能够把有限的资金真正发挥到最大的效益,把医院各个智慧的部分都能够互联互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我们今年的一个重点,明确内涵,分级管理,引导智慧医院的建设。
另外,在医院以外,今年要在一百个城市开展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我们也要把这一套智慧的“互联网+”的手段,引用到医联体当中来。我们要在一百个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在医联体内医疗集团内部建立信息化为支撑的远程医疗系统、远程会诊系统、远程教育系统、双向转诊系统,并且真正意义的能够探索实现患者从基层医疗机构到上级医院就诊,他的信息能够互联、互通、共享,让医联体能够为患者提供连续一体化的诊疗服务,这是我们今年的一个工作重点。
谢谢。
周建新:
医院运行已经将近半年的时间,从这半年的时间来看,智慧医院所产生的效果可以体现在两个层面,就像刚才焦局长说的。一个层面是在患者就医体验方面,另外一个层面就是对医院的管理方面。患者就医体验方面,医务和门诊部门也是做了多次、多种形式的调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患者到天坛医院来就医,感觉到排队的时间短了,通过门诊的二次报到,可以把就诊的时间段精确到半个小时。另外,从检查以及取药,基本上不用在窗口排队,通过扫码之后就可以告诉患者到哪个诊室接受检查,到哪个窗口去取药,取药的时候也不用到窗口排队,坐在窗口前面的凳子休息,药配好之后,就会提示到窗口拿药就可以走了。
第二个体验,到天坛医院来看病,患者觉得更方便了,在整个门诊的流程过程中基本上可以不用现金,移动支付以及自助服务都可以让这个患者整个从流程中很便捷的往前走。另外,还可以体现在我们开展了诊间的预约,原来医生开了检查之后,患者拿着这个单子比如到放射科的窗口预约到底什么时候照相,现在医生开具医嘱的同时就可以为患者做预约,告诉哪天下午几点到什么地方做检查。
新近我们又推了一个新的便民服务措施,也是利用京医通的平台,对于慢病患者,复诊的时候可以预约到上一次看诊的大夫,这样就避免了每次来看病都面对不同的医生,反复的询问病史,既不熟悉病情,又耽误时间,因此满足了患者连续就医的需求。
对医院的管理方面,刚才焦局长也说了,针对医生的电子病历包括结构化的电子病历,天坛医院做的还是相对比较完善的。从医院运营管理,大家一会儿出去参观可以看到,天坛医院的体量非常大,运行成本也是非常巨大的,如果不去作精细化的管理,浪费也是非常巨大的。依托智慧技术,在智慧医院建设整个的平台上也能为精细化的成本控制提供监测和控制的手段,最终的发展目标是把天坛医院建设成为一个绿色医院。
中国经济网记者:
这个问题我想问一下王院长,您刚才介绍了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信息平台,我们现在是处在一个大数据的时代,获得数据只是基础,如何更好的运用数据,防止“数据致盲”才是重中之重。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信息平台有哪些新的特点,在大数据的采集应用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
王拥军:
谢谢你的问题。大数据平台的特点:
第一,要实时的数据,有时效性;二是数据要足够的丰富;三是数据要足够的权威。我们今天介绍的大数据平台是具备这三个特点,它的数据一方面是来自于政府建设的三级医院病案首页数据库,就是我们说的“蓝边首页”,现在有几百家三甲医院的数据分析报告通过国家卫健委反馈到国家质控中心。第二个数据是来自于监测哨点的2500家医院,医院将病人的医疗质量数据实时报上来。这是时效性和权威性要足够。
第二,大数据分析技术要足够好,因为这么大的数据量,想分析好的话必须要有一个庞大的计算能力,所以刚才周院长介绍的时候,在二楼有一个每秒375万亿次计算能力的超级计算机来分析这些数据。除了它的运算能力之外,要有一个很好的大数据的展示功能和大数据分析功能,大数据分析就要靠大数据的专家,用大数据建模的方式展现给我们需要数据的政府部门、研究部门和医院。
第三,这个平台除了供国家神经系统疾病质控中心使用之外,各省的医疗部门都可以切入进来,各省可以看到各省的数据,同时也能够看到每一个省里,每一种疾病患者的流向,比如脑肿瘤,安徽省主要去哪看病,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河北省主要去哪看病了,这为下一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立也会提供数据的支持。同时也给我们每一个监测哨点医院也有一个账户可以看到,实时看到这家医院和全国平均水平的距离和国际平均水平的距离,和全国最好医院的距离到底在哪,找到每家医院医疗改进的目标,这是大数据平台目前的一个基本特点。
中国县域医疗报道记者:
目前智慧医院建设主要还是集中在城市的大医院,想请问一下焦局,基层医院在信息化和智慧化建设方面是怎样的现状?另外,您刚刚提到的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体系,其中涉及到诊前、诊中、诊后的17个项目,这些项目在基层医院的覆盖如何?谢谢。
焦雅辉:
信息化的发展首先是从城市的医院开始起步发展起来的,发展比较快,现在在县以下的这些,包括县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尤其是最近几年加速发展,基层信息化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其实大家有的时候对县医院的认识会有一些误区,我们国家有一些县医院,尤其是在发达的省份,有很多县医院的信息化水平非常高,甚至有一些县医院信息化的程度比城市的三级医院的信息化还要好。包括像山东、浙江、江苏,甚至包括像安徽,我们有很多省都有一些县医院,他们信息化电子病历的分级水平也很高。
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来讲,信息的互联互通虽然发展要比城市医院起步晚,但是这也是一个优势。信息化的建设最好是从一张白纸来做起。比如天坛医院新建的医院,信息化设计起来、建设起来相对就容易,如果是老医院,他都已经建好各个系统了,再把它兼容连通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在基层的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我们现在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首先将每一个居民的电子健康卡的一些信息系统建设起来。另外现在基层也在做远程医疗试点,基层医疗机构网络条件都具备了,配一些远程医疗的必要设备,比如数字化的检查检验设备,跟上级医院之间建立远程的信息化联系,帮助基层提升诊疗服务能力。
另外,基层有一个很好的试点,现在有很多人工智能的东西,比如天坛医院用到的BioMind,现在还有很多辅助医生的诊疗决策支持系统,有一些可以给基层的医生来用,医生给病人看病,用到辅助的诊疗决策支持系统,就是过去说的知识库升级版,现在增加了自学习的功能,有了这套系统之后,相当于给医生助力,在给病人看病的时候,他的知识领域会拓展很多。所以说在基层的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对于基层来讲也是一个优势,国家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投入,配备必要的设备设施,特别是在去年国务院“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文件当中,专门提到了发展远程医疗,就是要把我们的信息化延伸和覆盖到基层,加强相应的网络通讯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设备的配备,以及服务的提供。
谢谢。
中国家庭报社记者:
我想请问一下焦局长,我们刚才看到信息化手段在质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极大的提高了质控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及时性,请问国家在数据安全保护方面有什么样的考虑和措施?
焦雅辉:
您问的这个问题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在这种信息化的时代,现在各个国家都在研究数据安全和信息安全的问题。数据和信息安全一方面是涉及到隐私保护,另一方面现在形成的这些大数据资源也是国家战略资源,涉及到国家的生物安全、国家安全,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领域。我想,对于整体的信息安全和数据安全,不仅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应该是各行各业现在面临的挑战,从宏观顶层上,特别是从立法层面要明确数据的所有权问题。所以我想首先是相关部门要从立法的层面来进行决策。从国家卫生健康委来讲,在卫生健康,尤其是医疗管理、医疗信息质控,对于数据信息安全保护方面主要是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从制度层面上来规定,保证医疗数据和信息的安全。最开始我们在没有引入电子病历的电子数据的时候,传统医生用手写病历就有相应的规定,除了病人的主管医生以外,其他医务人员查询病历均有相应的规定。到现在数据时代,我们仍然有信息管理的制度,把它作为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管理之一,调阅、取得、应用这些数据的要经过一个严格的流程。
二是从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保护方面,国家是有相应规定的。《网络安全法》、《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各行各业都适用。在卫生健康领域的信息系统都要有符合规定的安全等级保护,比如国家器官移植分配系统,就要通过国家安全等保三级的评价。
三是从数据的应用管理来讲,我们有严格的流程和规定,从涉及到病人个人的隐私信息,信息所有权一定是归患者所有,要取得一定要经过患者的知情同意。即便是隐去了个人信息之后形成的海量大数据的使用,也是一种公共资源,我们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也没有随意的来处置这些数据的权力,只能根据公共的授权,比如天坛医院的国家神经系统疾病质控中心,是经过我们授权进行质控,发布质控的信息,但是要严格隐去病人的隐私信息。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力度,与信息化的发展同步推进。
生命时报记者:
现在我们国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我特别想了解一下我们智慧型医院能给老年人带来哪些便利?另外刚才周院长也说了,针对一些老年人对移动支付等等不太方便的情况,我们运行半年以来,有没有收集过专门来自于老人的反馈?
焦雅辉:
我想您刚才问的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国家老龄社会这种智能化的应用,一方面就像您刚才担心的,可能对老年人来讲,对于新科技手段的应用不如年轻人容易掌握,所以很多的医院,专门为老年人保留了传统就医的通道,比如可以打电话来预约。这几年推进改善医疗服务,其中有一项制度就是医务社工和志愿者的制度,在医院里有一些服务人员和志愿者,专门给活动不便患者、老年患者提供帮助。
另一方面,智能化的发展给老年人也带来了很多的方便。比如老年人要到医院看病,子女就得请一天假,到医院陪着看病,现在有了手机APP以后,子女下载一个APP,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给他的父母用手机实现预约挂号,查询结果。此外,随着人工智能的推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智能+”,现在很多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包括一些可穿戴的设备应用,使老年人在家里就可以用可穿戴设备监测血压、血糖、心率,把这些信息用互联网技术传输给家庭医生,传输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来进行日常的健康管理。这些对老年人来讲都是非常好、很便利的一种服务。
我们现在提出来“互联网+药学服务”、“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试点和探索。家里有这些老人,尤其是有失能的老人,或者是有长期慢性病服药的老人,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手段可以把用药的指导延伸到家里。通过“互联网+”护理服务,有一些最基本的医疗护理的需求,也可以以家庭病床、上门护理等方式提供。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智慧服务也给老年人的生活和医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周建新:
我补充两点。其实在我们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已经充分重视到了这个问题,比如像北京市医管局在做医院评价管理过程中,就要求在医院的门诊区专门设立帮老助残窗口。另外,在医院运行中,对门诊区域自助机的志愿者人数配备也进行过测算,随着就诊峰值的不同有不同的配备,基本上每一个自助服务区域都会有1-2名的志愿者帮助老年人,和一些不方便的人。
谢谢。
科技日报记者:
想请问一下智慧医院建设过程当中有没有考虑应用到5G,目前有没有一些初步的合作探索或者是基础设施建设?谢谢。
焦雅辉:
确实,你谈到的5G,最近我也在关注这个问题,因为今年很热的一个热点就是关于5G,我们知道5G具备了一个高通量、大带宽、低时延的特点,5G技术对于医疗的发展尤其是远程医疗的发展起到积极助力的作用,有利于缓解医疗资源布局不平衡的矛盾。最近我也看到一些新闻的报道,有一些医院,像中日友好医院、解放军总医院,也尝试着利用5G技术进行远程会诊和远程手术的探索,也有一些医务人员反映,利用5G之后,实时的数据图像和声音的传输都是非常清晰,没有延迟,反映还是非常不错的。
但是从目前来看,它毕竟还是一个新的事物,现在全国的主干网还不是很成熟,包括跨区域之间的传输还是有一些不稳定的风险,实际的速率和预期的理论速率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对于5G技术的应用,目前来看,我觉得探索中还应该考虑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水平和医学科学规律,采取包容审慎的态度来看待。远程会诊在远程医疗的领域,利用5G的探索没有很大风险,但是对于远程手术来讲,我们知道手术容错率非常低,是一个要求很高的技术。在这个方面,不管是大手术,还是小手术,都具备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在利用网络技术做远程手术,一旦网络技术出现了故障和问题,不能说手术就中断了。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最早研发出来的一种微创手术设备,研发最早的目的就是用于远程手术,是美国要给宇航员、空间站的人进行手术,但是现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基本上都还是用在手术室里面,没有用在远程,就是因为现在网络支撑的条件达不到。所以我觉得我们还是要遵循基于目前的网络技术和医学科学规律进行科学审慎的探索。我们也注意到现在全国也有很多医院都在跟通讯公司开展合作,利用5G的技术,绝大多数还是在远程医疗和远程会诊的领域,所以我们也非常期待,5G的通讯技术能够快速发展,为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提供助力。
宋树立:
下面请王院长谈一谈在天坛医院这一方面的打算。
王拥军:
作为天坛医院的智慧医院建设,我们今年也将进行5G的尝试,这是按照北京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大家可能知道北京世园会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是重要的急救医院之一。所以第一个5G技术安装的是跟北京世园会的远程急救、远程会诊和远程指挥系统,目前正在安装5G相关的硬件设备,可能不久5G设备也会在天坛医院试用。我强调还是试用,是不是稳定要等待更多经验的积累。
南方都市报记者:
想请问王院长,您怎么评估一个质控中心确实发挥了对一类疾病或者一个疾病的质量提升的效果?神经系统疾病质控中心成立一年之后,发现了哪个疾病的诊疗问题,应该怎么样改善?
王拥军:
国家质控中心的第一个作用是监测作用,要监测我们国家医疗质量的基本现状,发现短板、发现问题,这是它的第一个责任。在神经系统疾病质控里面,这个质控中心做的最长时间的是脑血管病质控,做了十年。十年以来,也基本找到了中国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的两个最重要的短板,一个是血管再灌注治疗,就是溶栓,我们在全球的比例还是非常低的,二是合并房颤病人的抗凝,因为大概10%到20%的脑血管病人会有房颤,其他的八项指标基本上和国际上是持平的,也就是说80%的指标和国际上先进国家是一样的。
质控中心第二是要进行干预,发现问题不是目的,这只是一个开始。干预主要是几个:一是调整国家质控指标,所以国家质控中心的重要责任是向国家卫健委建议国家医疗质量指标制订和更新,关键绩效指标的调整。去年我们更新了大概10项左右的国家质控指标,为每一个省级行政部门做医疗质量监测的时候提供一个依据。二是提供一些医疗质量改进的经验。去年我们最成功的经验就是正式的通过改进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颁布的医疗质量指标,可以使中国脑血管病人的1年复发率相对降低了28%,致残率相对降低了26%。这个研究是去年6月份发表在美国医学会《JAMA》杂志上,这也是国际顶级医学杂志的第一篇医疗质量改进的文章。三是为医疗质量改进提供一些工具,包括传统的PDCA、品管圈的工具。目前国家质控中心也在使用刚才焦局提到的人工智能技术,比如脑血管病治疗,到天坛医院看病,我看病的时候,同样的核磁,不同医师,看的信息是不一样的,这是医疗质量需要规范的过程,专家看到的是疾病的发病机制、病因,大多数基层大夫看到的只是梗死的大小,出血点在哪。为了让高质量的医疗普及到社区,普及到基层医院,今年国家质控中心开发了一款人工智能辅助治疗决策系统,也就是常说的CDSS。CDSS预计在6月份会在全国质控哨点医院试用。安装这个系统之后,计算机会自动告诉你这个病人的病因是什么,发病机制是什么,下一步应该优先选择什么样的医疗,哪些医疗是国家质控重点关注的医疗指标,而这个指标的循证证据在哪,要跟知识库连接起来,这个系统也是国家质控中心为全国质控哨点医院提供的下一步的工具。
谢谢。
宋树立:
时间关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今天的三位嘉宾,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
责任编辑:陈婷
上一篇:6个故事,见证中国全民健康覆盖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nyhhshys@163.com。凡是原创投稿一经采用,除在南阳健康网发布外,同时同步到今日头条,腾讯网、新浪网、网易网、搜狐网、东方头条、趣头条、凤凰网及公众微信“南阳卫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