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0月8日刊登题为《更好监管中医药有助于使其达到国际标准,对抗西方加诸的污名》的文章,作者系马来西亚跨文化专家奇亦伟(音)。全文摘编如下:
新冠肺炎疫情已持续近3年,人们似乎已就中医药在对抗感染方面的价值作出了判断。
在对香港数万名新冠肺炎患者进行的首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中医药研究中,研究人员得到了令人鼓舞的结果。这些结果显示中医药可以缓解“长新冠”的症状。巴基斯坦的一项研究也有类似发现,该研究显示,中医药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轻症。
中国此前为在国际上推广中医药作出了努力,比如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倡议等。香港的这项研究结果应该会让全球对中医药更有信心。然而,根深蒂固的中西文化差异必须首先得到解决。
在西医被引入中国前,中医被用来缓解疼痛和治疗疾病。在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后,许多基于传统疗法的现代中医药仍然很受欢迎,并且在疫情期间需求不断增加。
与采取“一刀切”方式的西医不同,中医为每名患者“量身定制”疗法。虽然基本配方可能是一样的,但医生需要与患者交谈,了解他们的体质、现有健康问题、生活方式和习惯,然后相应添加或去除一些成分。两名带着相似病症去看医生的患者最终可能得到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身体是一个系统网络,这些系统共同支持我们的身体、心理、情绪和精神健康。在治病时,这些方面都会得到考虑。例如,针灸被用来疏通我们体内的多个系统。
西方对中医的怀疑主要源于哲学观的差异。西医青睐的模式是,由理论推导出一种假设,然后收集可观察的实验证据来检验该假设,而中医则利用具体的观察来得出一般性结论。前者只解决特定的健康问题,后者则旨在改善总体健康状况。
这指向了两种医学体系之间的一项根本区别:西医坚持要证明某种东西是有效的,而不是因为它一直被使用而假定它有效。相比之下,中医监管环境不那么严格。
这对中医的可信度造成了很大损害。为改变这种情况,相关机构需要将大量资源投入大规模临床研究。马来西亚和中国最近签署的合作开发传统医药的谅解备忘录可能是急需的一步。
与其否认医疗标准存在差异,不如加紧努力了解和规范中医,以缩小这一分歧。
这样一来,我们最终很可能得到数百种既安全又有效的中医药产品。除香港外,在医疗保健领域居于世界领先的新加坡可以在使中医药达到国际标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至关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避免将东西方医学辩论政治化,把重点放在用科学方法证明中医的有效性上。任何能加强健康的东西都不该被妖魔化。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中医药来控制新冠肺炎症状,这应该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希望通过国际合作,传统疗法能够得到改进并用于保护更多生命。
责任编辑:叶子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bhline@163.com
下一篇:预防出生缺陷要从源头做起 专家:生命早期1000天是关键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