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找医生 药品通 快应用

美媒:在保健品营销方面,有三个错误假设反复出现

2024-05-08 23:03:51来源:参考消息阅读数:0
核心提示:保健品生意红火,加上大肆宣传,人们很容易忘记它们实际上是什么:这些物质可以有效影响身体和健康,却不像药品那样受到监管。

美国《大众科学》杂志网站4月10日的一篇报道揭示了保健品行业想让你接受的三个营销神话。

报道称,美国人似乎对膳食保健品持相当积极的态度。根据2023年的一项调查,74%的美国成年人服用维生素、益生菌等类似产品。

保健品生意红火,加上大肆宣传,人们很容易忘记它们实际上是什么:这些物质可以有效影响身体和健康,却不像药品那样受到监管。对它们的监管更像是对食品的监管。

在很大程度上由于1994年的一项法律,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在保健品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权威可言。正如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承认的那样:“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在保健品上市前没有批准的权力。企业可以在不经过任何审批程序的情况下销售保健品,甚至无需分享安全证明。”

为什么这么多人认为保健品可以帮助他们过上更健康的生活,思考这个问题很重要。虽然原因很多,但不可否认保健品的营销方式是一个重要原因。在记者跟踪这个行业的几年里,发现在保健品营销方面,有三个错误假设反复出现。

1.天然的就是好的

当你认为“天然的”东西就一定是好的时,就会出现天然吸引力谬论。在保健品营销中,“天然”一词被大量使用。在健康背景下,人们常常觉得使用天然的药物、疗法、预防措施等是正确的。

比如说“维生素C”,你马上会想到什么?可能一般会想到橙子或柑橘类水果和预防流感。但如果说“流感疫苗”,你立刻会想到什么?可能是医生办公室、一点点疼痛和制药公司。后者在临床上证明可以预防流感并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前者被推销为具有相同功效,但没有临床证据支持。

保健品行业充斥着包含“天然”一词的品牌名称,它们利用了“天然”吸引力谬论。此外,看看那些敦促消费者放弃“人造”产品,选择“纯粹”和“天然营养”的网站和广告。用“人造”这个词来描述其他产品,用“天然”这个词来描述一种特定保健品,目的是让你觉得这种产品优于竞争对手,你需要它来保持健康。

需要澄清的是,“天然”并不等同于“更好”,但这正是营销想让你这么认为的。

2.好东西越多越好

还有另一种借助“天然”吸引力谬论的假设:如果某种东西是天然的,那它一定是好的,而且肯定越多越好。如果少量维生素C对我们有好处,那么大量维生素C肯定非常好!

事实是,我们的身体会严格控制我们所摄入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水平。如果没有缺乏,通过保健品摄入更多特定维生素或矿物质,未必能带来健康益处。这就是为什么对保健品持怀疑态度的人有时会说“你只是在为昂贵的尿液买单”——因为你的身体会排出多余的物质。

举个“越多越好神话”的例子。请看一看基本上所有的维生素C保健品,包装上经常醒目地标示高达750毫克或1000毫克的剂量,但是成年人每天只需要大约75毫克到120毫克的维生素C。同样,维生素D保健品包装上经常显著标明剂量是5000个国际单位。但成年人每日摄入量不应超过4000个国际单位。这再次超出我们的需求。

3.做总比不做好

最后,保健品行业喜欢利用“做总比不做好”的理念。这就是行动偏误。采取行动会让人们觉得自己更有掌控局面的能力,在健康方面尤其强大。他们可能会想:“即使我不需要额外的维生素C,我也要吃,以防万一。多吃又有什么害处呢?”

上面的例子表明,保健品经常含有多倍于某种维生素或矿物质每日推荐的摄入量。这是假设服用这么多特定物质都是安全的。

好东西也有过犹不及的可能。维生素C摄入过多可能导致腹泻、恶心、胃痉挛等。维生素D摄入过多会导致恶心、呕吐和肾结石等病症。保健品还可能与处方药产生反应。例如,众所周知,圣约翰草会与避孕药、免疫抑制药物、他汀类药物和化疗相互作用,加剧或减弱它们的效果。说到保健品,服用未必比不服用效果更好。

要警惕这些营销信息——它们不一定是正确的,也不一定对你的健康有益。在服用任何保健品之前都要咨询你的医生。(编译/卢荻)

责任编辑:叶子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bhline@163.com

上一篇:市场监管总局曝光2023年“神医”“神药” 广告违法典型案例

下一篇:中国中医之乡邓州:中医药人才近三千人,助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热文一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