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找医生 药品通 快应用
首页 >中药 > 正文

大黄:性寒,味苦

2024-02-08 14:18:36来源:南阳健康网阅读数:0
核心提示:大黄:性寒,味苦。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大黄:性寒,味苦

【药用来源】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和根茎。

【性味】性寒,味苦。

【归经】归脾经、胃经、大肠经、肝经、心包经。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大黄泻下,自古有名。它的名字就体现了药材外形特点:块大色黄。大黄属于蓼科植物,药用根茎及根。其形硕大,如升如碗,因此古代有人将它削磨做枕头用。

大黄味苦,性寒,有特殊的清香气,不易混淆。其内部纹理呈锦纹状(黄或红棕色,夹有类白色网纹),故又称锦纹大黄,处方或写“锦大黄”。

大黄最突出的作用是泻下。古人曾夸张地说它有推墙倒壁之功,宛如所向披靡的将军,所以别名为“将军”(生大黄简称“生军”)。民间文艺作品《草木春秋》中,所有人物都冠以与其性格地位相似的药名。一位属反面人物的将军就姓巴豆、名大黄。巴豆、大黄都是力量猛烈的泻下药。

大黄虽然是出了名的泻下猛药,但我国古代积累了大量巧用大黄的经验,除配伍之外,还通过炮制扩大它的用途。生大黄的泻下作用最强(不宜久煎),与用量成正比。因此若用量不大,则通便力减,可清热导滞,发挥健胃消食作用。将大黄加酒蒸到内外变黑,则为熟大黄(熟军),其泻下作用几乎消失,但保留清热作用。酒制大黄(酒军)还可以上行头目,发挥清热明目的作用。大黄还能入血分,因此血热引起的各种出血,可用它泄热凉血止血。

古今运用大黄治疗的病证很多,既可用于伤寒、温病的实热内结肠胃,也可用于内科杂症的肠胃壅滞、实热阻塞,治疗痢疾、黄疸、疮疡、食滞、血瘀经闭等许多疾病。

古代大黄的主产地在秦陇(今陕西、甘肃一带)及蜀川(今四川)等地。明代时特别崇尚庄浪(今甘肃东部)大黄,称之为“庄黄”或“西庄”。东南诸省不产大黄,民间则将与大黄同科的植物羊蹄、酸模等称为羊蹄大黄或土大黄。这些土大黄的质量虽然远不如大黄,但也具有通便泄热之功。

古代中国大黄在国际上享有声誉。唐代输入日本的几十种药材中,就包括大黄。至今奈良正仓院仍然保留有唐代大黄实物。

通过丝绸之路,大黄也远销到欧洲和阿拉伯诸国。宋、元两朝与东西方各国的药物交流中,大黄仍然是主要药品之一。明代郑和下西洋,随船输出的药品中,大黄是很重要的药品。唯独到清代,大黄被作为出口沙俄的禁品。

清雍正五年(1727),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恰克图成为当时中俄通商的要埠。茶叶、大黄是通商的主要物品。有人甚至传言,俄国人多内热,大黄能治百病,“非得大黄不能生”。后来俄方有数次违约,清廷听信传言,禁止出口大黄,作为惩罚。但闭关自守政策收效甚微,不仅减少了本国的经济收入,也未能制止走私大黄进入俄国,更不能约束沙俄对中国的侵犯。

明代温补学派一度风行,大黄作为苦寒泻下之药,自然被某些好温补者视为虎狼药。但赞同温补的张景岳,他对大黄并不轻视。他把大黄作为“四维”(四根台柱)药之一,称它是乱世之良将。

清代温病学说兴起,温病治疗讲究“下不厌早”,大黄作为驱除体内邪毒秽物的重要药物,在抗击疫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直到现代,大黄依然是治疗急腹症、传染病等许多疾病不可或缺的药物。

责任编辑:叶子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bhline@163.com

上一篇:川芎:血行气,祛风止痛

下一篇:百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热文一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