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消化内镜筛查 推动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
我国是消化道肿瘤高发国,在发病前五位的肿瘤中,有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三个是消化道肿瘤。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消化内镜中心主任李兆申日前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消化道疾病的发生与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同时,由于早期诊断率低,很多消化道肿瘤在中晚期才被发现,造成死亡率高,让人十分痛心。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消化内镜中心主任李兆申接受新华网采访。
消化道肿瘤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地位与罹患癌症类型之间存在重要关联性。消化道肿瘤与生活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也被称为“穷癌”。李兆申表示,我国胃癌和食管癌发病人数分别占全世界超过40%的患者。
李兆申举例表示,很多地区的人喜欢吃腌制食物,如臭豆腐、泡菜等,含盐高且不新鲜;喜欢吃滚烫的食物,如热粥、热汤,吃新鲜的水果蔬菜比较少,这些都是导致消化道疾病的原因。此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也可能引发胃部肿瘤。
与消化道肿瘤高发相对应的是,早期诊断率较低,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是中晚期。这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缺乏定期检查的习惯,没有早筛查、早诊断,等到出现明显症状再去就诊时,往往已经到了中晚期。
据了解,在日本和韩国,因开展国家癌症筛查项目,检出的早期胃癌占全部胃癌50%以上。我国并未大规模开展胃癌普查和筛查项目,目前进行胃镜筛查的多为门诊有症状的患者,早期胃癌检出率只占胃癌的10%左右。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胃癌、食管癌的早期检出率有所提高,但仍然很低。晚期的患者,不论采取什么治疗手段,都很难得到很好的结果,因此生存率比较低。这点跟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是我们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李兆申表示。
消化道肿瘤高危人群要定期筛查
很多消化道肿瘤起病隐匿,包括胃癌、食管癌、大肠癌等,早期没有任何症状。李兆申表示,有研究发现,只有约2%的肿瘤患者能在没有症状的情况下被检测出来,可见早诊率之低。
那么,如何加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呢?李兆申表示,要让大众意识到哪些人是高危人群,如果年龄在40岁以上,有家族病史,处于疾病高发地区,有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病史,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包含这些因素的都属于消化道肿瘤高危人群,要定期做筛查,至少1—2年做一次内镜检查,千万不能等到晚期出现症状再去检查。
李兆申表示,近年来,国家在一系列政策中提出要加强癌症的早诊早治,提高癌症五年生存率。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除了给患者规范化的诊治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做科普工作,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胃癌的高危人群,什么时候应该去筛查,应该如何改善生活习惯,如多吃蔬菜水果、戒烟限酒、积极运动等,这些都是医生要做的科普工作。
应用物联网实现消化道肿瘤诊疗一体化
为了提高消化道肿瘤的早期筛查率及诊断率,进一步推广消化内镜检查及治疗技术,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消化内镜质量控制中心在阿斯利康的支持下,在无锡设立了消化道肿瘤防治中心,通过先进的消化道内镜检查及治疗技术,以及协作医疗机构间共享的随访信息,为患者提供诊疗一体化的消化道肿瘤全病程解决方案。
据介绍,消化道肿瘤中心应用胶囊内镜系统,通过磁场控制胶囊在胃部进行移动,实现胃部检查。胶囊内镜系统也是李兆申团队的研发成果,如今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不同于常规的消化内镜检查,胶囊内镜大大降低了患者检查痛苦。消化道肿瘤防治中心还设有远程会诊室,对协作医院的早癌可疑患者进行会诊,给予进一步治疗或转诊建议。
同时,通过胶囊内镜获取的数据可上传至全消化道云医疗平台,将实时监控和管理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关于早期胃癌的筛查和治疗数据,包括社区HP检测信息、三甲医院内镜精查和内镜手术治疗信息以及术后患者回到社区医院的随访信息,从而实现信息共享、标准统一和全病程管理。
“通过物联网技术形成的大数据体系,能随时监测高危人群动态,将癌症消灭在萌芽状态。无锡的消化道肿瘤中心是一个试点,希望通过这个试点,推动全国消化道肿瘤防治模式的创新发展。”李兆申表示。
责任编辑:刘东丽
下一篇:我和家庭医生有个约定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nyhhshys@163.com。凡是原创投稿一经采用,除在南阳健康网发布外,同时同步到今日头条,腾讯网、新浪网、网易网、搜狐网、东方头条、趣头条、凤凰网及公众微信“南阳卫生健康”。